
理论不是指手画脚。“表演艺术家常常不屑于理论,因为要么理论太过高深、云山雾罩,难以理解,要么理论与实践关系不大,理论不能解决实践问题。怎么弥合这道沟壑?只有从实践出发去思考,从实践中提炼问题,才能迈出成功的第一步。”高拂晓表示,音乐表演在理论研究领域(比如音乐学研究)长期处于沉默状态,也是因为人们总认为表演是一种实践活动,理论家的兴趣不在表演问题,而是作品。特别是西方长期以来以弘扬作曲家和作品的伟大为核心建立起来的音乐共识(如音乐史),对表演相对忽视,以致表演被隐退出学术研究的领域。在国内,表演艺术家虽然有大量的舞台实践经验和体会,却往往缺乏系统总结和思路(如前辈艺术家的经验),很多实践成果难以很好地保留并流传下来,这也是大量表演问题常常“口传心授”的历史原因。 “理论并不是要对实践指手划脚,而是在思考的基础上用研究的态度和钻研的精神探索艺术的规律,加深对实践问题的理解,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符合艺术发展规律的观念和想法,为评价表演艺术提供一定的依据和视野,为更多创造性的艺术活动提供思想基础。”高拂晓介绍,西方音乐表演艺术研究大致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而在音乐学研究领域中真正受到重视是在20世纪下半叶之后,获得丰富多样的研究成果是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国内有关音乐表演

的研究主要出现在20世纪下半叶,在近20年有着不断繁荣的趋势,一方面汲取西方表演理论的思想精髓,一方面也在实践中对音乐表演艺术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 “表演理论应该紧跟表演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特别是对一些新的表演现象,应该有新的理论与之相适应。”2011年,高拂晓作为访问学者前往英国牛津大学,接触到更多国外音乐表现理论研究方面的方法和思路,特别是西方学者在看待表演的实践和理论问题上的创造性视野和观点令他深受启发。回国后,他为研究生开设“音乐表演研究”课程,并将教学中关于音乐表演的思考和研究总结于新书《音乐表演艺术论》中,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梁玖纳入其主编的“艺术文化地图”丛书